以精准作风教育锻造新时代过硬干部队伍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,永远没有休止符,必须抓常、抓细、抓长,持续努力、久久为功。”这一重要指示为全党持续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、深化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。当前,面对新形势新任务,要增强作风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,突出新提拔干部、年轻干部、关键岗位干部等重点群体,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彰显担当、在为民服务中践行宗旨,锻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过硬干部队伍。
聚焦关键少数,筑牢作风教育“压舱石”。 新提拔干部处于角色转换关键期,年轻干部正值成长塑形黄金期,关键岗位干部手握决策执行话语权,这三类群体的作风状态直接影响队伍整体风貌。针对新提拔干部,需聚焦权力观教育,通过“任前廉政谈话+岗位风险警示”双轨模式,明确“什么不可为、如何正确为”,避免“履新即失范”;针对年轻干部,要强化实践磨砺,依托“基层蹲点+项目攻坚”锻炼机制,在一线场景中培育求真务实作风;针对关键岗位干部,需突出监督震慑,建立“权力清单+廉政档案”动态管理体系,通过常态化谈心谈话、专项督查,倒逼其严守纪律红线。
创新教育载体,激活担当作为“动力源”。 作风教育既要入脑入心,更要推动行动转化,需通过载体创新让党员干部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认知、主动践行。可构建“案例教学+情景模拟”培训体系,选取本地“不作为慢作为”典型案例制作警示教育片,组织干部参与“群众诉求办理”情景推演,在角色代入中体会“为民造福”的责任分量;也可搭建“比学赶超”实践平台,开展“作风建设标兵”评选、“为民办实事”擂台赛,将教育成果转化为“解民忧、纾民困”的具体行动。在实践中,让干部在与群众面对面中摒弃“衙门作风”,创新对激发担当的重要作用。
健全长效机制,扎紧作风建设“制度笼”。 作风教育的实效,终究要靠制度机制来保障延续,需定期研判教育成效,发现学用脱节问题及时调整方案,同时完善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机制,将作风表现纳入干部考核硬指标,让担当作为者受重用、作风涣散者受问责,鲜明传递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导向,也可依托数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,实时归集干部履职数据、预警风险隐患。党员干部更要主动以制度为镜,把作风要求内化为行动自觉,认真参与教育并将所学转化为解民忧的实效,主动亮明服务轨迹、如实反馈履职情况,以自身严之又严的行动,推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。
作风教育是锻造过硬队伍的“必修课”,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“先手棋”。唯有始终瞄准“针对性实效性”这个关键,紧盯重点群体、创新方式载体、健全长效机制,才能让作风教育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“思想淬炼炉”“行动导航仪”。从推动乡村振兴到服务高质量发展,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优良作风的支撑,唯有持续以教育强作风、以作风促担当,才能让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交出为民造福的合格答卷。(程玉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