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准“民生脉”,走好“共富路”
近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“十五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强调,谋划“十五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,要不忘初心,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,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,稳步推动共同富裕。站在“十四五”收官和“十五五”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,广大党员干部当坚守人民至上,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,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、站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让人民成为改革发展成果的最终受益者,让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。
群众眉头紧锁的褶皱,就是干部心头亟待抚平的沟壑。唯有将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化作“事事马上办”的行动力,才能让政策春风化雨、直抵人心。广大干部要带着“民情日记本”走街串巷,在广场舞的旋律里捕捉养老需求,从外卖小哥的保温箱上读取就业期盼;把群众“吐槽声”当作工作“风向标”,既要用好数字化手段搭建“民声瞭望塔”,也要保持“用脚底板调研”的传统,让政策制定既有大数据支撑,更有人情味。在柴米油盐中书写初心答卷,用“时时在线”的为民情怀守护“时时放心”的安宁。
民生改善不是大水漫灌的敷衍了事,而是精耕细作的系统工程。党员干部要“精准把脉”,既开好普惠式的“复方药”,也配好个性化的“靶向剂”;穿针引线,在就业、教育、医疗等领域织密全周期服务网络。用匠人的巧思盘活资源,既铺就快递进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打通山货出山的“最初一公里”。既要守住民生底线不动摇,更需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中校准幸福刻度,让民生保障既有力度更具精度,在“致广大而尽精微”中织就美好生活锦绣图。
民生改善的深水区里,往往藏着最难啃的硬骨头。广大干部要当攻坚克难的“开山斧”,面对矛盾不绕道、遭遇风险不退缩,用“我先上”的魄力破解“老大难”,要以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的敏锐紧盯民意“晴雨表”。既要狠抓老旧小区电梯加装、口袋公园建设等看得见的“面子工程”,更需做实基层治理创新、数字赋能民生等打基础的“里子工程”,在“显功”与“潜绩”的辩证中,用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托举“功成必须有我”的担当,让每项民生工程都成为经得起岁月检验的民心丰碑,在民生答卷上写下温暖注脚。(吴童)